新宝GG资讯

魏惠王为何注定不是明君?把珍珠当“宝物”的君主岂会爱惜人才

  (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適子,其国可破也。——《史记·魏世家》

  三家分晋而魏始成诸侯,这个过程中魏文侯功不可没,魏国能够成为战国首霸,魏文侯亦是奠基之人。

  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尽管他逼走吴起被后人诟病,但在魏文侯打下的基业下,魏武侯南征北战,也帮助魏国开拓了疆域,无法和魏文侯相提并论的他,也算是一位合格的君主。

  然而,魏武侯死后,魏国却出现了危机,魏罃与公子缓开启了争夺君位的模式,结果魏罃成功,后世习惯称呼其为魏惠王,正如开篇引用所说,魏惠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韩、赵两家的意见相左,倘若这两家能达成一致,魏国或许就不再是“魏国”了。

  不过,尽管韩赵的意图没有实现,但魏国再也无法维持“霸主”的地位了,因为魏惠王注定不是明君,魏国在魏惠王手中跌入低谷,其实从他对“宝物”的看法就知道了。

  魏惠王继位之后,对韩国和赵国的君主,那是恨得牙痒痒,总一门心思的想要教训教训这两个曾经密谋要杀了自己的“狂妄之徒”。

  尤其是魏惠王得到了鬼谷子门下高材生庞涓的辅佐之后,这种心思就愈发浓重了,于是魏惠王就拿中山国复国的借口说事,兵锋直指赵国。

  打赵国是容易,但是赵国旁边是十分不好对付的齐国,于是魏惠王就去了齐国进行“国事访问”,为得就是让齐国在自己攻打赵国之时,保持中立。

  古代君主之间的会晤,是有娱乐性的,不然干坐着喝酒聊天也聊不出个所以然嘛,至少对于魏惠王和齐威王是如此,于是魏惠王和齐威王两个人就约定去打猎,然后顺便说说国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魏惠王也不例外,当打猎到了兴头上的时候,魏惠王就提出了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他问齐威王:哎,田总,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没有啊?

  不过魏惠王到没有看出齐威王的心思,继续追问道:啊哈哈,我魏国虽然国家小,但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你们齐国那么大,难道连个像样的宝贝都没有?

  这下齐威王就不乐意了,于是就对魏惠王说:我们不一样,嘿,不一样,我的大臣中有个叫檀子的,我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叫盼子的,我派他守着高唐,赵国人也不敢来黄河边打鱼。

  看到魏惠王不说话,齐威王继续不紧不慢说道:我的大臣中还有位黔夫,我让他守着徐州,燕国和赵国投奔我国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更有位种首,我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照耀我齐国千里土地,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等到齐威王说完,魏惠王那叫一个惭愧,灰溜溜地就跑回了自己的国家,不过魏惠王却自以为是的觉得这次“会晤”效果显著,于是让庞涓攻打赵国,结果就是齐国的田忌和孙膑来了一个“围魏救赵”,足见魏惠王之愚昧。

  说完了这次比宝,我们还要提一下魏惠王的人才观,那就是亲小人,远贤臣,公叔痤死前给魏惠王推荐了商鞅,结果魏惠王没用,没用也就罢了,结果还把商鞅“送”给了秦国,等到商鞅带领秦军吞下了魏国河西之地后,才发出“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的感叹,着实可悲。

  第一位,公子卯,这位仁兄就是把魏国河西之地拱手送给秦人的主,在秦魏的河西之战中,公子卯应了商鞅的喝酒聊天的请求,结果直接被商鞅俘虏,秦人兵不血刃而取河西,全是公子卯的“功劳”。

  第二位,庞涓,关于他的故事,不少人并不陌生,毕竟他和孙膑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庞涓固然有才,但其“德行”却很差,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而使出阴招加以陷害,当然也正是庞涓的缘故,导致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曾傲视天下的魏武卒几乎损失殆尽。

  魏惠王为何注定不是明君?把珍珠当“宝物”的君主,岂会爱惜人才,从魏惠王与齐威王比宝的事件中,我们也就能看出,魏惠王的治国之道,是有问题的,他把珍珠当作一国之宝,也解释了魏惠王为何不能任用真正的人才。

  因为他分辨不出,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振兴国家,明君的标准是“亲贤臣,远小人”,很显然,魏惠王没有达到,不止魏惠王没有做到,后来继任的魏王亦没有达到,可以说,魏国在魏惠王时期的衰落,只是起点。

  国家真正宝物是人才而非珍珠,秦国能够强大,地理位置优越只是外因,而源源不断地重用人才,才是秦国能吞并六国的保障。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论人才产出的数量来说,魏国无疑要远超秦国,只是可惜,魏国的人才,最终却都成为了强大秦国的功臣,所以从人才流失的角度看,魏国的衰亡其实早已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