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GG资讯

专访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许多厉害的人都很踏实

  但你知道吗?其实,中国也有自己《商业周刊》。1987年,它创刊于中国台湾,是台湾最具影响力、发行量最大的商业杂志,

  人们天生喜欢八卦。所以,在一个杂志市场,发行量排行第一的,往往是八卦娱乐杂志。

  而占据杂志发行量第一名的,居然是商业类,全世界几乎仅此一家,就是当时的台湾《商业周刊》。

  厉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商业周刊》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创办之初,它没人看,没人买,一度亏损超过1亿多台币,公司不得不负债经营。

  而在之前被称为“台湾新闻界第一才子”的创始人,金惟纯老师,也“苦到无所逃与天地之间”,陷入了人生没有出路的困惑之中,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好,做什么都不起作用。

  那么,后来呢?发生了什么?它是怎么扭亏为盈的呢?今天的金惟纯老师,又是怎么看待当年那些事的呢?

  在这次请教的过程中,金惟纯老师有6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清晰展现了他的商业智慧和人生哲学。

  于是,到了年终开年会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站起来,说了这么一席线年,一无是处,我们几乎成了一个完全负面的事物。把股东的钱赔了,对不起股东。耽误了同事的青春,对不起员工。出版了一堆没人看的杂志,还得砍树造纸,对不起地球。

  本该是加油打气的年会现场,老板站起来说了这么一段话。可以想象得到,听了之后,员工们也是一片愁云惨淡。

  我这么能干,这么有创意,怎么就跟你们这群不匹配的员工在一起工作?讲话听不懂,听得懂又做不到。一直往外找原因。

  可是仔细想想,所有的一切,罪魁祸首,不还是我自己吗?杂志是我同意一起办的,合伙人是我找的,员工是我招的,公司策略、发展方向也都是我定的。

  你们任何事情没做到,都怪我之前没做到,所以连累了你们没做到。通过这样的自省,你才能卸下面具和盔甲,开始真正地面对自己。

  不再执着于脸面,执着于过去的名声,质问同事为什么没有完成目标,不再纠结公司什么时候才能扭亏为盈。

  他开始和每一位同事推心置腹地谈话。工作上,你觉得什么事对你压力太大?我帮你调整一下。做什么事你喜欢,你擅长,觉得做了有意义,那就去做。没关系。

  当一个编辑部,所有人都满口专业名词,而你发现你完全听不懂的时候,杂志为什么卖不出去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你所谓的专业知识,对真正的业内人士来说,可能就像ABC那么简单,但对于很多非本行业的人来说,又像天书一样晦涩。

  比如,你给出一堆专业名词,像“得房率”“渗透率”“分布式系统”,但又不加以解释。

  可算算,每个行业的读者在总读者里的占比,也很难超过5%。那么,剩下的95%,你让人家看什么呢?

  周末在家读《商业周刊》,这确实让人觉得很努力,很上进。但如果文章特别枯燥乏味,读得很吃力,或者压根读不懂,又怎么会有人订呢?

  找到每个行业里大家最感兴趣的人,写出这个人身上最让人爱看的真事。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未来想怎么样。就这么干。

  这样一本杂志,读来不枯燥,并且不知不觉也学到了很多商业知识,了解很多趣闻。真好。

  但《商业周刊》另辟蹊径,不模仿当时国外成功商业杂志的路线,而是选择写这些有趣的故事,所以,成了当时读者读了轻松,又能学到东西的最佳选择,订阅量自然随之暴涨。

  在台湾市场,它的有效发行量,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了二三十万份。传阅量,达到了百万份以上。

  立规矩,这不难。很多企业、管理者,也都给自己立了这样那样的规矩。立完了,就觉得万事大吉了。结果,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读者最大,就是时时刻刻想着读者。写作之前,想:读者会喜欢看这个吗?不喜欢,就不写。我采访的人,读者会感兴趣吗?看得懂吗?如果读者没兴趣,看不懂,就不采访。

  读者最大,比上级大、比老板大、比公司任何一件事都大。只要你能证明读者可能会喜欢这篇文章,所有同事全都放下争执,无条件配合你。

  因为之前,很多记者和编辑,在写稿审稿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个采访对象和自己关系不错,那个题材写起来不费劲,交上去能多领一点稿费……他们心里,没有读者,只有自己。

  终于,这件事在企业内部成了风气。但是,还来不及松口气,挑战马上就出现了。

  有次,编辑部写了一篇关于当时台湾最大的航空公司总经理的报道,这位总经理,对文章特别不满,就下令把《商业周刊》在这家航空公司商务舱

  发行部来求助:老板,这可是个大客户啊。你和这个总经理不是认识吗?能不能去道个歉,不要撤掉我们的订阅?

  怎么回事?原来,商务舱的乘客发现没有《商业周刊》之后,就开始不断抱怨,不断写投诉单,说你们作为商务舱,怎么能没有《商业周刊》呢?

  航空公司被雪片般的投诉单搞到崩溃,只好向总经理提议:拿掉《商业周刊》,可能会对我们的品牌产生重大损害,建议恢复订阅。

  订阅客户,广告客户要取消合作了,这时候还能坚持的原则,才叫真原则。这时候,才能看得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是不是真的把企业文化当回事。

  你必须“玩真的”,并且带动周围的人也这么做,一圈一圈地影响出去,企业文化才算是真正的入身、入心、入魂,体现在每个人的工作细节中。因为有无数双眼睛,都在看着你,是不是在“玩真的”。

  这听起来是两句话,其实是一句话。因为如果没有做最坏的打算,努力就一定有所保留,算不上“尽最大的努力”。

  关掉公司,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血本无归,债台高筑。意味着当年的“新闻界第一才子”,身败名裂,一无所有。

  但他并没有犹豫,选择承担所有的责任,接受可能发生的结果。因为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哪怕是公司真的倒闭了,全家也不会上街讨饭,还能有口饭吃,还可以慢慢寻找机会。

  想好了之后,你就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蜷缩在“自我”这个壳里的假人。你就能够心无旁骛,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重心放在人上,而不是放在事上”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把事情放在第一位,目标最大。

  目标最大,所以他目中无人,也没有自己。自己是工具,别人也是工具。可把人当工具时候,人的内在会抵抗。

  把人当重点,把事当缘分。真正重要的,是两个人有缘分一起经历这件事。体验,才是最有价值的。

  可周围的人,哪有成长的空间呢?所有的事情他都做掉了,没有给机会成全别人,让别人进步。

  所以,真正的好老板,不是最忙的那个。就是因为,他把人当人看,而不是当作工具看。来了一件事,你放手去做,这件事就是你成长和进步的工具。出了问题,我来兜底。

  同样的事情,一直重复做,还能够用心,这就说明你的心性耐得住考验。跑江湖呢?跑江湖,就是随机应变。

  跑江湖,需要见千百种人,让他们点千百次头,才会成事。这就要求,你要适应各种无常的变化,体察到无数人的需求,时刻保持谦虚。

  一方面,只要他认准了一件事,便可以坚持做,重复做,做到别人都赶不上。另一方面,遇到情况变化,他又可以迅速应对,硬生生从危局之中拼出一条路来。两者皆备,可成大事。

  美国管理专家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也曾说过,他十分推崇的“第五级领导人”,必须要同时拥有双重特质:

  如果能在四十五岁之前,把这两件事做到都比别人强,那肯定就是“万里挑一”的千里马,不怕没有伯乐。

  对很多想要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同学,也是一样。如果你年纪尚轻,不妨仔细想想,在“跑江湖”和“摆地摊”的工作之中,选择哪一个,先做出成绩,再去做下一个。

  如果你已经有了不少的工作经验,那么也可以思考一下,之前的工作,大概属于“摆地摊”和“跑江湖”的哪一种,然后换一种,再试一次。

  踏实,就是诚实,就是坚持,就是勇敢。遇见问题不找外部原因,大方地承担责任,对自己诚实;一旦确定规矩,就身体力行,不玩假的,坚持到底;以真心换真心,敢于给他人进步和成长的空间。

  《和优秀的人共事,不用太在乎他们的自尊》《从员工到管理者,需要经历的三次跃升》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