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GG资讯

娱乐圈绯闻今日大放送

  范冰冰同志关于“娱乐圈有条绯闻生产线”的报料虽然超强,但在表述上仍然不够准确。因为如果形象地将绯闻看作一种商品的话,那么生产线早已有之,而且远不只一条,那就是我们的各报各刊各台的娱乐版面,再形象一点的话,我们的娱记们就是这些生产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他们才是制造明星绯闻的鼻祖和高手,他们的动机明晰而又纯正——那就是为了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使它们变得更加好卖。

  如今范冰冰说,拍戏就有绯闻,不拍就没绯闻,于是将矛头直接指向制片方,那就是另外一条绯闻的生产线。换句话说,绯闻虽然大多通过媒体媒体传布,但生产商现在可以不是媒体了,于是媒体对绯闻的专利权产生了动摇,绯闻再也不是媒体的独家产品。媒体可能在某些绯闻的炒作中仅沦落到执行者的地位,而不再是原先的创意总监了。

  时代在前进,思想在解放。绯闻二字在以前绝对是个贬义词,可是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会真的将绯闻事件看得很严重很不好呢?尤其是当绯闻发生在娱乐圈,人们更不会有太多责难,因为人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绯闻的娱乐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绯闻的娱乐圈就一定没有娱乐圈的腔调。

  所以尽管绯闻仍被一些明星忸怩作态地用来作抗拒抑或受伤状,但谁都知道,它是娱乐圈的兴奋剂,对于永远都需要热情、冲动、亢奋的娱乐圈来说,这是一样好东西,虽然个个叫骂,但是人人偷尝。

  所谓制造,当然是指一种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的新闻“创作”手法。这对于创作者来说,肯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毕竟不是有一说一,要冒着被人告毁谤的风险。从这一点来看,制片方对绯闻的自产自销,在这方面的顾虑就要小得多,因为造谣者和被造谣者本来就是一条线上的蚂蚱,是自己人,炒绯闻是为大家好,再说制片方是老板,明星不过是受雇于人,有谁愿意和钱不过去?经营运作方面的事情,当然还是投资方说了算。所以,这样的绯闻炒起来之后,基本不会惹出什么官司,即使有,那可能也是被事先策划好的“剧情”的一部分。

  绯闻的“创作”心态直接影响产品形态和“质量”。娱记们经常将明星们在影视剧中的情节语焉不详地说成真有其事一样,在大标题上用双关语误导读者。比如最近看到宣传影片《大事件》首映的标题是“陈慧琳想和任贤齐网恋”,两人扮演的角色在影片中有一段斗志斗勇的网上对话,就被异化成两个演员想搞网恋,眼球是吸引过去了,但细看之下不过是文字游戏,受骗上当。这虽然属于比较初级的炒作,但却也很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无事生非的一种原材料。大多由媒体制造的绯闻,都必定是单方面的,很少有事先同被炒作对象达成默契,形成共谋的机会,故而还是小打小闹者居多。

  绯闻虽然被许多人视为低级趣味,但同时被许多人津津乐道,这两个“许多人”中很可能有着不小的交集。据《上海地区华语艺人形象调查2004~2005》的研究数据来看,受众对艺人绯闻所持的态度是,大多数人认为,绯闻不会降低他对明星的喜欢程度,只有31.3%的人表示绯闻会降低对艺人的喜欢程度。另外还有8.41%的人表示绯闻会增加对艺人的兴趣,会更加关注这样的艺人。

  数据表明,绯闻有着不错的群众基础,人们爱看绯闻,尤其爱看明星的绯闻。这或许是绯闻生产线日益壮大最根本的原因吧。

  话说回来,绯闻的名声再不好,其中总还是有事实清楚、并深具教益的个案,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舆论监督,这些有着监督作用的绯闻的生存空间,应当受到保护和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绯闻既然能卖钱,那它就是商品,是商品就要讲质量,生产者就要讲信誉。绯闻与新闻一样,质量的体现首先在其真实性,编造出来的东西或许可以取悦一时,震惊一阵,却可能令制造者毁誉一世。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生产宣纸和生产草纸的生产线,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贵低贱之分,同样地,报道人大会议新闻的记者与报道明星桃色事件的记者,本质上也只是分工不同,并无贵贱之说。关键在于,无论什么生产线,出来的产品都必须是真价实货,不能假冒伪劣。三等的宣纸在质量上其实还不如一等的草纸,但是如果一张草纸还是掺了假的,那显然就更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