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GG资讯

穆涛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15)天地是神圣的天覆地载包容涵养万物

  长期沉潜于典籍阅读,从《史记》《汉书》入手,上读先秦典籍,下读唐宋、明清文献,经、史、子、集四部无遗。读原典,从典籍中汲取养分,抒写散文;把自己由一个编辑、作家读成了“汉代的经生”。他最新的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是一本读史札记,共有五个专辑,分别为:“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在制衡与失衡之间:《汉书》认识笔记”“黄帝给我们带来的”。本书以《诗经》《尚书》《史记》《礼记》《汉书》《春秋》等典籍为底本,对照当今,对传统、文化常识等给出鞭辟入里又幽默风趣的阐释,对深植于中国人内里的文化气质予以全方面展现,并结合一些社会问题,点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本报今天开始连载《中国人的大局观》一书,以飨读者。

  伏羲是中国首位既观天象又释天象的老人,或许是一个人,如传说中的那样,是一位伟大的部落领袖,又或许是一个智慧群体的化身。在距今八千年前的遥远时代,给我们留下了烙印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伏羲八卦的创世价值是巨大的,简而述之有五功:

  3.发端中国的方法学。在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过程中,发现并形成阴阳互映的思维模式,开启了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中国方法。八卦图是在繁复错综的天地万象中梳理出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4.发端易理。观察世象的方式是在阴阳对立中求中和,万事万物在变化中守恒成为硬道理,由此构成中国哲学的基本元。

  5.八卦,使用特定的语言符号表达思想,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萌芽,是文明史的标志性曙光。

  伏羲八卦图是一颗深藏于上古时代的时间胶囊,内储既奥妙又朴实的多极信息元。“八卦”这个词,是后人追溯着命名的,“卦”字的本身,包含着中国天文学的两个阶段。

  卦,从卜从圭。卜是象形字。一竖,是最初垂直立于地面的那根棍子,中国最早的计时工具——表;一点,象征光影的移动,喻示先民们通过立竿见影的方法捕捉时间。

  圭是测量光影长度的尺子。初表的“卜”只是一根棍子,之后,观天工具技术升级,更新换代为“圭表”。在棍子正下方的地面上,正南正北方向各安置一块长方形的石板,板面上标有刻度,用来测定一年之中每一天正午的光影长度以及变化规律,因此也叫“量天尺”。

  由“卜”到“圭”,时间跨度是漫长的,先民们用“卜表”锁定了日和月的时间概念,用“圭表”锁定了春分和秋分两个季节的节点。先民们认识春秋两季的时间,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

  中国的观天工具是不断升级的,今天到了“天眼”级,据说贵州大山深处那座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一百三十七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这仍是阶段性的,以后会看到更遥远的太空。

  在中国古代,仰观天象和俯察地理民情是密切相连的。由“圭”又引申出“圭臬法则”,臬指水臬,古代测量水平面的工具。在古人的认识中,宇宙万物中最守信用的是“天时”,是比“诚信”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是“至信”。“圭臬法则”的含义是循天时,应天理,守人心。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周易·说卦》)

  乾坤(天地)恒定上下大位,艮兑(山泽)交融气脉,震巽(雷风)相应相搏,坎离(日月水火)相克又不厌不弃。此八种物质元在宇宙间错落相连,相互依存,不可割裂。

  雷醒万物,风融万物,水(月)润万物,火(日)耀万物,山以制衡,泽以愉悦,乾主君临,坤主藏养。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是伏羲八卦运行原理的智慧眼。

  伏羲八卦的易理秩序,由乾开始,到坤为止,“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伏羲八卦方位图”可以看出来,由乾位左旋,乾、兑、离、震,皆为阳卦,由乾位右旋,巽、坎、艮、坤,皆为阴卦。这个秩序称“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对这句话的注释是:“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故云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

  阳卦是已生之卦,由震、离、兑到乾位,是从立春、春分、立夏到夏至,阴消阳长,顺天时之势,因此称“数往者顺”。

  阴卦是未生之卦,由巽、坎、艮到坤位,是由立秋、秋分、立冬到冬至,是阳消阴长。貌似顺天势,实则逆行。这是伏羲八 卦图的智慧高点所在。伏羲八卦图的易理秩序是天与地互为参照。观察天,以地为参照,是人站在大地上仰望星空,“自震至乾为顺”。观察地,以天为参照,是人在空中俯察大地,与在地面上观察的结果截然相反,因此称“自巽至坤为逆”(《周易·说卦》)。

  可以这么说,伏羲八卦图是两张图合而为一的,一张图在大地上仰观天象,一张图由天空中向下俯察地理。

  《周易·说卦》这篇文章,依司马迁《史记》记载,为孔子所作。孔子晚年痴迷《易经》,爱不释手,以至穿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磨断。“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