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GG资讯

八卦掌初、中、高各阶段怎么练

  有的网友提议让我谈谈中级和高级的练法,其实在我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许多关于中级和高级的练法,很多东西并不是只说给初级者,虽然本人的功力还到不了所谓的“高级阶段”,但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推论出来的。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传统功夫直到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就拿我师爷和师父来说,我师爷发力在我身上,劲力恰到好处,想让我退几步就退几步还不摔倒。

  据哈尔滨梁卫东的师父陈宏先生亲眼所见,曾有练拳击者,一拳打出,他能把对方的来拳接住,随之就控制了他的身体重心,使他站立不稳,不得不随他走,直到他告饶我师爷主动收力为止。但我的师父也算高手了,他慢悠悠的一发力,我就一连退出十几步,直到坐到地上为止。同样是高手,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像这样的例子在过去前辈那里是数不胜数的。所以现在说什么是高手,没有明确的标准。我姑且把我师父的程度就算高级阶段吧。

  过去八卦掌老前辈常说到“粘、长、松、懈”,此四字即分为练功的四个阶段。就我个人认为,这四个字其实说的是中级和高级的两个阶段,初级者还很难涉及。

  “粘”字即是力不断。习练者在走圈儿和练式子中,需有意无意地把劲儿放长远,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家,做到绵、长、远;每两个动作的衔接是前个动作做到家之后自发的生出第二个动作,所谓阳及生阴、阴及生阳,两个动作间尽量不要有断续力。

  “长”:筋长力必大。这里说的长是比粘更进一步的粘长深远。练到一定程度你的筋就长了,这种力还是一种可以变化的功夫力。

  “懈”字脚落平。就是每一落步时你的脚掌能五趾抓地,平平稳稳地落在地上,身体重心就落在脚掌的正中心,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落步时无法将身体重心落在脚掌的正中心,往往不是落在脚掌的外侧就是内侧,或者是经过调整才能将身体重心落在脚掌的正中心。而脚落平的意思是脚一落地,全身都松透了,使身体重心一下子稳稳地落在脚掌的正中心,即使经过稍微的调整能做到的也不算脚落平。

  我个人认为“粘、长”是中级阶段,“松、懈”是高级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并非是高不可攀、深不可及的。说起来本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开悟的晚了些,所以功夫刚到“松”字沾一点儿边儿而已,而我的徒弟们用我现在总结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用同样时间练功,长功速度比用过去旧方法快得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业余时间练功,练功时间不足的缺陷。从这点上说是大家对传统教授方法的一个明显突破。所谓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过是将前人的拳理、拳法和教授方法加以分析、总结、提炼,使之更加合理化、系统化(很多东西都是师徒在练功实践中共同研究、琢磨出来的),它可以把顶头悬、阴阳对立统一和转换等无形的东西变得似乎“有形可抓”。易学易练,功夫上身快。

  传统八卦掌与表演式的八卦、形意和太极等内家拳相比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表演式的内家拳套路练得稍微熟一点儿就能让人看着似乎有点儿摸样,而传统八卦掌由于它的形体动作不拘一格,形式广泛(没有固定动作格式),任何动作都能与功夫相结合,所以练传统八卦掌式子(专门用来表演的式子除外)的人,如果没有一点儿功夫就很难把某些吃功夫的式子打得有模有样。从这点上说练几个传统八卦掌的式子是可以检验出一个练内家拳的人是否有点儿传统内家拳功夫的。这似乎是缺点,但这也正是其优点,正是这点才能使习练者由此真正领会传统八卦的真谛。由此可以说,传统的功夫练起来并不慢,它是快在了长功夫,而不是一味的快在像舞蹈化。

  根据我多年的练功体验,我认为旧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合现代人。旧的教学方法一是重在“悟性”,二是重在“苦练”,老师讲究的是口传心授、个别点拨,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条理性。在这样的教授方法下,要想练出真功夫除了悟性高之外,还需个人身体素质好、能吃苦、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练功时间、老师在旁边看着把关,缺少其中的一条也难练成。

  当年我师父每天练十个小时,且有名师传授、身体素质又好,所以几年就练出下盘功夫(即上身直立,重心完全落在下蹲成90度的立桩腿上,而不在两腿之间,且全身左右运转自如),而现代人“悟性、时间、身体”这三个条件只能占其一和其二,其中最缺少的就是时间。因此,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达成。新的教学方法就应该给学生讲明练功目的和具体的练功方法,使学生早“开悟”,找到最好的练功途径,少走弯路、长功快。

  每个人的体验、经历和身体素质都不同,因此身体感觉和练功效果都不同,也没有特别固定的模式。我本人教学生时也是因人而异,有所不同,所以我所说的仅供初学者和同道者作为练功的一种技术上的参考而已。对初学者除需配合练站桩和坐功之外,还是把主要时间放在走圈上。

  前面说过八卦掌不注重小的意念,但十分着重大的意境,正如前辈们曾描述的那样,绕树一圈如同绕地球一周,自己就如同是个大巨人,顶天立地、连接环宇,与宇宙同体。无论是多大的意境或多小的动作,自己的神意都要定住了、看住了,但又不能过于执着,如前辈所说,似有似无,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如同你看着在玩儿的小孩儿,不可能控制他的动作,但他稍有危险动作,你还会马上有反应。

  我常让新来的学生练走圈时通过两种方法:一个是狮形的扑球式;一个是麟形的踏掌。练扑球式(铁恩方先生将其称为八卦走转),我让他们走圈儿时先找四种感觉:1、两手按着地球走圈儿,双手看住这个地球,使它半浮在水面上,即上不来又下不去,也跑不了,由此往复的循环走圈儿,如上所述,不能执着,循序渐进;2、走一段儿时间后(一、二周),意境换成双手吸着地球走圈儿,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同一个原理;3、再走些日子,意境换成自己就是掉线木偶,伸出的双手以及身体的关节处(头、肩、肘、腕甚至手指)都有无形的丝线在天上吊着,你自己能感觉到身体每个部位的自重,如果有人将无形的线剪断,这些部位就会哗啦掉在地上;4、同样的动作,意境由按着地球换成按着无形的手杖,让感觉变成是三条腿在走,这样手臂和肩膀就慢慢松长了,同时初步体验到双手和身体的对立统一之感。但是纯用意念不是八卦掌的根本,最终还是要从有为的练法走向无为。正如前辈所说“形无形、意无意、有意无意是真意”。过于执着,精神和身体都会越练越累。

  所以看住这个意境,又不要过于执着这个意境。以上方法虽用了些意念,但强调似有似无,不执着,目的只是让初学者快速入门,一旦找到了感觉就放弃这些小的意念,而顺其自然了。从以上这四种感觉入手也只是一家之言,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感觉和初练的方法。

  而且在新的教学方法中,这些都不是主要内容,通过这四种方法只是让初学者对八卦掌功夫有点儿基本的体验和认识。我们总结的新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练好“顶头悬”。“顶头悬”是古拳谱中的用词,现代人对其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个人的体会,它是作用在头的两端(头顶与脖颈之间)上的一对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力,它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通过一想之法使头颈上有一种自然实在的内力所催动的上顶下拉之感。

  据我的一位学生说,他感觉就好似天上有根无形的绳子系在头顶百会穴上,老天把身子提起来了,脚很轻。此法若不得名师的正确指导是很难练成的。初学者先练上述四种方法,练习和体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练“顶头悬”,先找感觉、后出效果,最终使形体各部位得到相应的改变,从而符合了传统的拳理拳法所要求的功夫程度。“顶头悬”是入门的钥匙,找到它的感觉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随时随地都能体会到它才算真正找到,找到之后又能通过形体的变化体现出来才算入门,也算刚刚迈入中级练法的门槛。这个阶段需要的时间长短是因人而异的。

  二、“顶头悬”就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万物之本,这个道理也包含在身体四肢的各个部位各个关节的相对运动之中,它们上下左右前后的各种运动是靠筋肉、韧带带动肢体各关节的运动来完成,这种运动与“顶头悬”出自同一原理,因此“顶头悬”练好了,身体各部位各关节对立统一的道理也就明白了。比如出拳,肩、肘、腕、指各关节之间都是同时具有两个对撑的力。当拳头打出时,身体虽没动,但内中尤如炮弹出膛的炮身一样,有个后坐力。出腿也是如此。这就是对立统一。

  中国内家拳与“西洋兄弟”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把身体看作一个整体,是宇宙原理的缩影;后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一个是训练全身的整劲儿来催动局部;另一个是着重训练局部的力量和速度。而内家拳能够带动全身整体运动的就是“顶头悬”。身体各部位的对立统一实际上也是“顶头悬”的原理。“顶头悬”的原理掌握的了,对立统一也就在其中了。“凝神静气”:要想找到“顶头悬”和“对立统一”,前题是必须做好“凝神静气”。

  “凝神”就是神意内敛,不可外放;“静气”就是意息绵绵、气潜丹田,忘掉鼻子呼吸。只有在“凝神静气”的状态下,才能做到没有杂念,真正去体验“自己是个大巨人”顶天立地于宇宙间,将天与地相连。在此状态下才能找出“顶头悬”和“对立统一”的感觉。反过来,杂念丛生、心静不下来,永远也练不好内家拳。

  “松与静”:在深厚的功力没有练出之前,我们常常利用默念“松”字和“静”字来作为一种练功的手段。“松”字的含义包括“呼与吸”、“送与出”、“收与放”、“连绵不断”、“松长无限”等。“静”字就是松长到家后看(kān)住不动。其意就是有意无意中守着这种意境,既无杂念,又不过分执着,有意无意才是真意。

  “纲举目张”:“顶头悬”是“纲举目张”。按照拳法口诀的要求,在走圈儿和打式子中需要做到“顺项提顶、沉肩坠肘、空胸拔背、斜身拧腰、松开腰胯、气沉丹田、溜臀收肛、吸胯掩裆、曲腿磨胫”等,这些规则最终是必须做到的,但常常使初学者摸不着头脑,顾上不顾下、顾左不顾右,往往是耽误时间、多年不见成效。如果“顶头悬”的道理给学生讲透了,使其真正找出这种感觉,进而再体验出“顶头悬”所带来的形体变化,那么就会如同“纲绳一举,网目皆开”。头和身子一节节都挂于天上,从头到脚顺流而下,自然头颈上顶、肩膀下垂、腰胯松开、两膝合拢、曲腿磨胫,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

  “挂劲儿”:“挂劲儿”就是“纲举目张”和“对立统一”的结果。找到“顶头悬”和“对立统一”的体验后,随着功夫的进展,从头到脚所有关节就都逐渐地相对松开,并能体会出各个部位自然下坠的力量,也就是找到了身体各部位的“自重”,这就是“挂劲儿”。比如头挂天上、身子挂在脖颈上、膀子挂在肩上、肘挂在膀子上,而下面又挂着腕和指,其它部位也一样,节节相挂,每一节都能感觉到它的“自重”,“挂劲儿”一出身体就活了,节节贯穿、对立统一、灵活自如,处处是根、处处是稍儿、收发自如、松灵圆活,果真如此高深的功夫也就出来了。

  “夺力”:“夺力”就是劲儿送出去后胳膊没有丝毫回缩的力,换句话说就是真正找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也就是“挂劲儿”出来后的一种发力,关节都松开了,力量由根节而出,随之直贯稍节,其力灵活多变,又可将全身力量集于一点,即可粘随又可爆发,“夺力”练出来技击的功夫也就上身了。

  “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练功的宗旨,也是一种练功的手段,当肢体还没有从僵滞、笨拙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一个失去了幼儿先天灵活性的成人要想找回先天自然之能是会受到身体各部位的“旧势力”的强烈阻挠。

  比如要松开臂膀或腰胯,那里的关节已经变得肌肉紧张、筋脉紧缩,松不开、伸不长,你硬要松出去、长出去,“它们”就硬要把你往回拽,你越使劲儿越适得其反,白费劲儿达不到目的,如果此时你“顺其自然”,意想一个松字,搁在僵滞的部位,看(kān)着它、顺着它,它会按照自己的路线,自发地松开,这就叫“顺其自然”。再有,练功中无论是走圈儿还是打式子,都要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不用拙力,先顺着它再引领它,最终让身体各部位逐渐听从我们的指挥,这个“顺其自然”包罗万象,是一切动作开合、呼吸意念的总的纲领。

  “意念松长”:八卦掌讲究粘长多变的劲力,所以我们在走圈儿和打式子中,何时何地都要注重“松长”二字。例如胳膊要松长出去,不能故意或不经意得往回缩,要把根节先送(送就是松)出去,送到家,然后再把中节、稍节顺序往前送,此时如果根节已送到家,而稍节没有松开的情况下,意念再由根节往中节和稍节送,直到稍节送到家为止。这样练才能把各个关节逐一练开,才能使它们具有“矛盾力”、“夺力”和“挂力”,否则手臂送出总是不经意地弯曲或回缩,气血虽可相应地打通、也能健身、感觉良好,但与八卦掌所追求的“练出粘长不断的力”的功夫还有一定距离。

  “松与紧”:宇宙无限大,松是绝对的,紧是相对的或瞬间的。物极必反,松到了家力量也就出来了。比如你扬起手臂抡锤,如果肌肉紧绷、臂膀僵力,紧紧握住锤把儿,打出的锤头儿却不一定有力量。反之你放松臂膀、松弛肌肉,瞄准目标,当锤头儿接近要打击的物体时才猛然使出爆发力,锤头儿的力量一定非常大,这就是松中出紧、松中有紧,二者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腰带四肢”:拳谚上说“其力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可见腰是身体一切力量和运动的中枢,中国三大内家拳都注重一个“腰”字。八卦掌以“横劲儿”见常,更是处处离不开腰,它的套路、式子动作皆是以腰为轴,就连走圈儿时所有的旋臂迈腿都是通过腰来带动的,“拧旋”是如此,“走转”也一样。重心永远在一条立桩腿上,另一条腿的提起、迈出也是由腰的轻轻旋转来完成的;当前脚落地时,重心方可移动,这个过渡阶段也是通过腰的旋转来带动的。当然你不旋转也可以迈腿,但这就不是练八卦掌的宗旨了,因为走圈儿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练腰,以腰为轴全身一个整劲儿。

  “矛盾力与反力”:“矛盾力”也是“对立统一”。人身立在宇宙之中,周身与上下左右前后的周围环境都是“矛盾力”。如同练意拳者所说“周身六面浑圆力”一样的道理。但不仅仅是六面,周身上下所有一切尽皆如此,其中也包括所谓练功夫要练出“惊觉、警觉”之意境(即身后和周围任何环境都能体察),这其中的原理也来自于此。“反力”是“物极必反”。即从动作上来说,前一动作做到家后一动作自动引出;从走圈儿来说,前一只脚沾地松落到家后,后一只脚会自动提起。如果不是自动的,说明前一动作没有做到家,练功中没有出来这一意境即不符合拳法原理,说明功夫还没有练好。

  “收放一体”:拳谚上说“收既是放,断而复联。”可见收与放本为一体。当你心念纯正的送出臂膀时,体会出绵绵的松长之意,你会感觉到此时的松长就是无限的送出,到极点的时候你会真正的感到“放”中也有“收”。也就是说真正的“放”出来后“收”也就在其中了。反过来也如此。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收”必有“放”、有“进”必有“出”,二者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我们的传统功夫遵循的就是这个必然的法则,当你式子打出或臂膀送出之后,能找到这种“收放一体”的感觉,你就看(kān)住它,却不要执着于它,似有似无,继续练功,这样就能逐渐练出功夫,反之如果永远没有这种感觉,只能说明你的功夫还没有一定火候或者说没有找到入门的钥匙。

  “无中生有”:万物都是从空中来,从无中来。在练功中可以有这样的体会:当肢体送出去的时候都是在身体极松极静的时候才能送出力来,身体都松空了松没了其送出的力反而更大更远,此也即为“空中生力”。

  “四平”:桩功分坐桩、站桩,另外还有八卦掌的走桩。八卦掌以走为先,因此走圈儿功是最主要的功法。走圈儿中最忌讳的地方就是头和身子高低起伏,不能做到头、肩、胯、膝四平。即不能断劲儿。

  程式掌法二十四种走桩的动作,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上肢摆好架子静止不动,只是下身两腿在交替行走。桩是静止的意思,上肢动就不叫桩法。动是为了用,而静止是为了练功。因此走桩功必须练好才行。在我们这里传授初学者的主要是两种桩法:一是麟型踏掌、一是狮型扑球式(即铁思方先生的“八卦走转”)。还有一些我认识的程派传人(王正亭、韩德、由建京、徐彬、张其波、王胜利、詹宝贵等)经常在天坛公园练功。

  “呼吸绵绵”:练功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调整呼吸,首先呼吸要与动作开合化为一体,忘掉鼻子呼吸,动作的开与合即可以是呼也可以是吸。思想上没有了鼻子,即可达到“呼吸绵绵、气潜丹田”。

  “自然提肛”:“吸胯提肛”是功法口诀中的要领之一,但是“提肛”只有在“顶头悬”找好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沉肩、松腰、溜臀才能自然的提起肛门。“自然”二字最重要。如果功夫不到往上硬性提肛,只能是虚火上攻,逆气上行。提肛才能气沉丹田,也是给任督二脉搭桥。(上面的搭桥就是舌抵上颚)。

  “避免断劲儿”:不断劲儿是内家拳法精髓。后发制人、抢占先机全在与此。前辈讲要善养浩然之气即是连绵不断,与虚空相通。劲儿一断力和气就续不上了,气也不能归于丹田,如果想练好内家拳的技击这也是个首要条件。

  “说说单换掌”:单换掌是八卦掌的母掌,几乎所有八卦掌的掌势动作都是由它演变而来。其基本的动作形式是横劲儿为主、化打穿插、随形就势,一个单换掌可以演变出形形色色的单换掌,基本特点就是“连绵不断、粘长多变、腰带全身”。初练以定式为主,重在动作到位,训练分力和合力。

  进而练活式,前后动作不可有断劲儿,身体要协调、动作要归位、劲断意不断。再往下就是练变式,程式掌法还将其归为八型,每一型都可变出多种动作,所以其掌式层出不穷。练八大型是为了松开筋骨,打通全身气血,练得周身灵活协调,使人能从容应敌,而“六十四手”和“四正四隅”是为了练技击,其它套路还有很多,在此从略。另外程式掌法还重视“扑腿游身”和“大掰大扣”的训练。

  “从有为到无为”:我们介绍的这些功法都是有为功法。真正的有为功法笔者还未练到不敢妄言,虽然这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从小的地方说我们应该从开始的有意念过渡到无意念;从大的方向说,应该练到忘我无我的境地。让身体融化在大自然当中。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练功方法,包括上面提的“顶头悬”和“对应统一”的感觉等等,都是暂时的练功手段。最终目的是把它们全部扔掉。以上说的这些原则都是前辈们用另外的语言阐述过的,我们只是用了现代语言把这些道理做了通俗化的阐述而已。

  “各阶段所能达到的目标”:由于每个人的个体情况、身体素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功夫的进展程度也是有快有慢、因人而异的,以下所说的只是大概如此,不一定全对。初级第一阶段:主要是把心静下来,以练走圈儿为主,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兼练站桩和坐功。

  走圈儿时要把心思完全放在圈儿上,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一两个式子入手,摆好架势,看(kān)住不动,循环往复,适时变换方向走圈儿转掌。这个阶段主要是练出静心的功夫,如果身体不好在注重医生治疗的前提下,辅助走圈儿之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健身效果。此阶段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会过于苛刻,也可以逐步加一些动作式子如单换掌等,重点就放在训练静心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

  初级第二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的内容,把头和身架的姿势摆好摆正,逐渐体会前后、左右、上下的矛盾力。从有意无意地守着它再过渡到顺其自然地忘了它。这一阶段基本上得气的感觉就很明显了。再往下练就该在老师指导下试着去找“顶头悬”了。外形动作上可以多加一些走桩的式子甚至一些掌法。一旦找到了“顶头悬”就掌握了入门的钥匙。

  中级第一阶段:从粘字入手,着重在力不断,另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好“顶头悬”上,由此才能逐步做到松肩、松腰、松胯。此阶段已经有了“顶头悬”的感觉并使身体有了初步的改变。肩、肘、腰、胯等关节都开始有松开的感觉,但还不是很充分。气也开始调匀了。各种拳法规则还没有完全做到家。但多少有了一些功力,动作上可以练二十四式走桩及单双顺等掌法,主要以定式和活式为主。

  中级第二阶段:从长字入手。将肢体伸展出去,将各部关节都松开,尤其是肩、胯、肘、膝。要把“挂劲儿”找出来。因为此时“顶头悬”的感觉随时都能找到并且已经练到身体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上面自然是顺项提顶,下面吸胯提肛、合膝磨胫自然形成了。整体劲儿开始上身。全身更协调,练出了内劲儿、练出了夺力,也就有点儿八卦掌的真功夫了。动作上可以练单双顺、八大型等掌法套路和各种器械。高级阶段:高级阶段也分好多层次,艺无止境,高级阶段以松懈为主。此阶段本人也没有太多发言权,自我感觉粘长是松得更好。比如一个懈字说得是脚落平,说起来简单,其实是很难的。脚一沾地既能落平说明你身体都松透了,此时别人的力着不到你身上,你自己也如水银坠地一样,随劲儿随形,其力见缝儿就钻,不过这些我都是听师父说的而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