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宝GG资讯

启明星 2023雷军年度演讲分享成长的经历和感悟

  启明创投投资企业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第四次年度演讲“成长”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在三小时的演讲和年度新品发布中,雷军分享了过去30多年经历的几次关键成长和感悟,并宣布小米集团的科技战略升级: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可以总结为一个公式:(软件×硬件)AI。同时,雷军公布了小米的科技理念: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未来5年,小米集团的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同时,小米集团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全面推进大模型研发和落地,选择“轻量化,本地部署”作为小米集团大模型技术主力突破方向。在现场,雷军正式宣布手机端侧大模型初步跑通。此外,小爱同学也升级AI大模型,并开启邀请测试。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全新的小米集团,正在驶向梦想的星辰大海。这条路上,小米集团将和所有勇敢的追梦者们一起前行。

  这是我第4次的年度演讲活动。今天现场来了很多人,还有很多朋友正在观看直播,感谢大家的参与。

  今年是武大建校130周年,现场有17000多人,特别壮观。作为校友,被母校邀请,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对我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站在讲台上,我面对全校师生时,激动万分,当年的记忆全部涌现出来。

  看完这本书后,我热血沸腾,激动得睡不着觉。当天晚上,星光很亮,我在武大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整整一夜。我心里有团火:我要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梦想之火,在我心里彻底点燃了。

  但是,一个大一新生,一个刚从县城出来的年轻人,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有,就想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谈何容易。

  这么离谱的梦想,该如何实现呢?我完全理不清头绪,干脆就不想了,还是先把书读好。

  如何才能把书读得不同凡响呢?我琢磨了一个当时很夸张的目标:两年修完大学四年所有学分。那个年代,学分制刚刚开始,这样的想法,还是石破天惊的,很少有人想到。

  上两倍的课,写两倍的作业,过两倍的考试,这是用地狱模式上大学。辛苦不要紧,关键是如何选课。我自己琢磨好久,还是一头雾水,下决心找个人问问。

  我多少有点社恐,当时也是没办法,厚着脸皮,到大三、大四同学的宿舍,挨个敲门找老乡。

  这招在大学里特别好使,我很快就找到了几个,学长们特别热情,讲了几个小时:把整个课程体系都讲了一遍,哪些课容易,哪些课难,哪些课必须先上、哪些课可以后上,最后还八卦了各个老师的奇闻轶事。走的时候,他们还把用过的教材和教辅,甚至课堂笔记,都打包送给了我。

  就是这次经历,我有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收获: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个懂的人问问。很多人觉得,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能自己琢磨、自己搞定。实际上,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别人可能都遇到过,都解决了,甚至都有标准答案,你只要找人问问就可以。

  上两倍的课,这意味着大量课程要靠自学。我们计算机系是从数学系分出来的,相当于半个数学系,课程特别难。很多同学觉得《高等数学》很难学,其实,我们是不学《高等数学》的,我们学的数学系的专业课,比《高等数学》难多了。

  自学的时候,经常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一卡就卡很久,特别痛苦。怎么办呢?只能硬读,就是硬着头皮读,读着读着,终于开窍了:遇到实在看不懂的,先跳过去,咬着牙往下读,像看小说一样,坚持从头读到尾;一本书,这样反复多读几遍,基本就能搞懂。

  后来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知识不全是线性的,大部分是网状的,知识点之间不一定有绝对的先后关系;前面内容看不懂,跳过去,并不影响学后面的;后面的学会了,有时候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在这里,我想多说几句:今天的社会,瞬息万变,光靠学校里学的知识肯定不够;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才能应对未来所有挑战。终身学习就是要靠自学能力。

  修两倍的课程,上课时间肯定会冲突。一旦缺课,就怕遇到老师点名。在大学,点名是大事。怎么办呢?

  老师点名的目的,就是怕大家不认真学习。我想出的办法是,如果我能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让他知道我没有偷懒,应该就可以了。

  于是,上课时,我直接坐到第一排,坐到老师很容易看到的地方;老师提问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课间休息时,有不懂的地方,我也主动找老师请教。

  在这个过程中,武大的老师们特别友善,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每每想起来,内心都充满了感激。

  30多年前,电脑非常少。大一时候,全年级同学上机实践,只有一台68000小型机。四十多年前的小型机,性能远不如十年前的手机,还挂着20多台终端,慢得令人发指。

  就是这样的条件,还不能放开了用,上机还需要凭票,每个人一周只有两张,每张2小时。

  于是,我有空就跑到机房门口排队,蹭电脑。碰到同学没来,我就可以捡漏。如果实在排不上,我就站在边上看同学上机,过过眼瘾。如果遇到同学不会,我就去指导一下,特别有成就感。

  为了有效利用上机时间,我每次都提前在纸上把代码写好,到了机房后就可以直接输入了。怎么输入更快呢?我想了一个馊主意:用打印纸把键盘拓下来,贴在课桌上,然后,无论上什么课,一边上课,一边敲桌子,偷偷练打字。过段时间,我发现周围的同学都这么干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敲桌子,把老师都搞懵了。

  实在没电脑用的时候,我还有一个绝招:在纸上写程序。教材中的示范程序,往往都是写得最好的。我合上教材,就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重写所有示范程序,反复写,直到写到同样的水平。

  我上的第一门编程课是《Pascal语言程序设计》。等我上大二的时候,有同学来告诉我,我写的Pascal作业被老师编入了新版教材。我非常高兴,我写的程序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后来我就开始在老师的实验室帮忙做课题。在实验室的电脑前,熬过一个又一个通宵,就逐步练成了同学眼里的“技术高手”。

  几年前,我在知乎上还看到了一段汇编语言的代码,这是我在大二时候写的。这是DOS系统上的内存管理工具,叫RI,当时,这个小工具在国内很火,用的人很多,我索性就全部开源了。

  接着,我挑战第三个目标:在一级学报上发篇论文。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这个目标相当困难。

  我去找我的老师张德向教授请教,他建议我把之前研究计算机病毒的思考整理一下,写成论文试试。

  那个时候,国内刚刚经历了第一次计算机病毒大爆发。我花过不少时间琢磨,甚至还写过一款杀毒软件,算国内最早一批。

  这个就算学术成果吗?我心里没底,但还是按张老师的建议,壮着胆子整理成论文。

  那时论文都是写在稿纸上。我洋洋洒洒写了几十页,厚厚一沓稿纸。写完后,我拿给几个好朋友看,大家给我提了不少意见,有位同学最后说,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还告诉我,“字写得好看,机会就大”,于是,他自告奋勇、辛辛苦苦花了三天时间帮我誊写了一遍。

  然后,我就把论文寄给了权威的学术期刊《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差不多过了半年,我收到回信说,论文被录用了。

  当时,我特别激动。真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录用了。更没想到,等到正式发表,已经是两年后的1992年8月。据说这就是正常流程。

  每次想到这件事,我都觉得:敢想敢干非常重要,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魄力,很多事情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去试试就知道了。

  很多人年轻时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个人,梦想就被点燃了。

  我幸运的是,我真的把这个梦想当回事,想办法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实现。

  大二五一假期,在武汉的电子一条街上,我认识了一位朋友,技术水平很高,他叫王全国,他是武大学长,比我大四岁,已经留校当老师,在校办的一家网络设备公司上班。

  我经常跑到他们那里去蹭电脑,他们的电脑比实验室的好太多了,而且都是最新型号的。我在他们演示机上写程序,如果有客户过来咨询,我就帮忙接待和介绍。老师们一直以为我在那里打工,实际上,我就是在那里蹭电脑,没有工资,中午管个盒饭。

  我和王全国越来越熟,他也认可我的能力,到了暑假,我们决定一起写款加密软件。

  我开着两台电脑,一台写程序,一台做测试,心情有点像段子里说的那样:“等咱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别提有多爽。

  这段日子特别快乐,我们经常干到凌晨3-4时。困了,就直接睡在沙发上,办公室里正好有两张长沙发,我们俩一人一张。无论睡得多晚,第二天一定按时起床,因为公司九时要开门营业。

  这就是我做的第一款商业软件,叫BITLOK,在当时加密软件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很受程序员和开发者的欢迎。这款软件销量不错,我们持续升级了几代,卖了六七年时间,赚了不少钱。

  第一次干,就大获成功,多少有点小激动。我自己还是非常清楚,如果不是和王全国一起干,多半没戏。大家想想,当时我大二,不到20岁,王全国已经留校当老师,他的成熟度、经验和资源都远超过了我。所以,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找互补的朋友一块干,更容易成功。

  我和王全国成了一辈子的朋友。30年后,我们两个老男人,还特意拍了张背靠背的Kappa照,来纪念我们第一次的合作。

  到了1990年8月,大三暑假,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混”了一年多后,我也算小有名气。

  有位学长拉我一起创业,我答应得非常爽快,而且特别兴奋,终于有机会大展宏图了。

  我们在宾馆里租了一个房间,房号103,公司取名叫“三色”。我们4个创始人,大家都是朋友,也不好意思谈股份,于是平分了,每人25%。

  大家都渴望干番大事业。每天忙得热火朝天,经常一干就是一通宵。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马上来了:谁说了算?

  凡事几个人商量,效率很低,而且意见不一致,经常扯皮。我们决定正式选一个董事长来决策。短短几个月,我们改选了好几回。结果,大家都轮流当了一遍。就我一个人没当过,主要因为年轻,压不住场。有个同学还保留了我当时的名片,前段时间拿给我看,职务是技术主管。

  从卖电脑,到写软件,再到打字复印业务等……为了伟大梦想,我们不怕辛苦,什么生意都做。

  我在学校上晚自习时,经常被其他董事拉出去开会。几个董事都没什么经验,自然也商量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有位董事吹牛,说他做生意不行,打麻将还行。我们就派他跟食堂师傅们打麻将,打了几次,还真赢了好多饭菜票,公司靠这个又撑了一段时间。后来,赢得实在太多,师傅们也不跟他玩了。

  最后,公司终于熬不下去了,连散伙饭都没吃,就关门清算了。我记得,我分了一台286电脑,抱着电脑就回了学校。

  我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结束了。我回来复盘了很多次,我们在商业上太幼稚了,完全没经验,比如我们创业,既没有说明白谁牵头,也没有搞明白做什么业务,碰到什么做什么,稀里糊涂就开始了。

  三色的失败,给我浇了一盆冷水,让我彻底清醒了。办公司太不容易了,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有太多东西要学,尤其是商业方面的基本功。

  多年后,我见过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四个股东,每人25%。我一看他们的名片,个个都是董事长。好家伙,四个董事长,我愣住了,问他们:你们到底谁负责?他们跟我说,他们都是同学,凡事商量着来。

  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我,当年的三色,我估计他们创业不会太顺,只能祝他们好运。

  大学毕业后,求伯君拉我加入金山。时间过得很快,今年已经是金山创办35周年。金山是我真正成长的地方,有两位大哥求伯君和张旋龙,还有邹涛、章庆元、郭炜炜等一群兄弟,我们一起走了很多年。

  在金山内部,有句话我们经常讲,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这就是金山35年最重要的经验。

  2010年4月,我再次出发,怀揣年轻时候的梦想,和一群伙伴创办了小米集团。小米集团的故事,我就不讲了。

  谈到成长,过去三年高端探索之路,是近十年来我最痛苦、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刚开始很顺,首战告捷,但紧接着,小米11就遭遇重大挫折。大家憋了一口气,花很大力气做小米12,但还是不达预期。大家没想到做高端这么难,更没想到投入这么大,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

  还有人说,小米集团的品牌形象已经固化,能做成高端吗?我们要不换个新品牌?

  那是去年春节放假前。我一直以为大家都支持做高端,真没想到有这么大分歧。聊完后,我心情非常沉重,焦虑得连年都没过好。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紧急召集了一次讨论会。这就是小米集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专项战略讨论会,所有部门的总经理都参加了。

  我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放开了说。也许刚过完年,气氛非常融洽,但争论非常激烈,从中午开到晚上。我反复说服大家:我们创业的梦想就是把小米集团做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无论多难,我们一定要坚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

  还有,消费电子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们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高端是我们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不能有任何动摇,必须死磕到底。我们正式把“高端化”定为集团战略。

  友商一直采用DXO评测的排名来展示影像的效果和技术实力。当时,我们投入很大,心气也很高,目标简单粗暴:超越友商,DXO全球第一。

  在DXO评测中,我们首先进入前三,接着第二,然后做到了并列第一。为了夺取DXO第一,我们团队接着又花了两年多时间准备了小米11 Ultra,传感器是我们专门定制的,参数全部拉满,调校也下了巨大功夫。

  相机部沸腾了,这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巨大成功。同事们有多激动呢?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得偿所愿。都等不及产品的正式发布,当天晚上就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宴。

  结果没想到,产品首发第一天,就被用户疯狂吐槽。这么牛的影像,“DXO全球第一”,为什么用户还不满意呢?大家都有些懵了。经过痛苦的反思,大家彻底明白了,参数到顶、DXO全球第一,并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户满意。

  我仔细了解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是我们狂妄,而是同事们真的非常纠结:徕卡和其他品牌合作了五年,做得也挺好,我们能超越吗?如果不能超越,会不会成为行业笑话?

  我的观点不同,我认为,只要徕卡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心学,我们的能力就一定会成长。我还专门问了很多摄影师,每个人都说,徕卡是影像界的传奇,地位和实力都是顶级的。

  因为我深知,只有懂摄影、爱摄影,才能真正做好影像。我们正式请徕卡到小米科技园来办摄影班,我逼着核心团队成员全部来上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办了六期徕卡大师课。这次,我上课特别认真,上大学都没有那么认真,一节课都没缺过,因为我是班长,不好意思请假。这门课上起来,挺不容易的。平时大家都特别忙,到了周末,还要上课;上课也就罢了,关键是还要交作业。

  每次作业都把人整疯了。有一次赶作业,我一大早就跑到小米科技园的星巴克里,拍同事。不少同事不知道我要干嘛,咖啡没喝完,就全跑了。

  摄影文化的种子一旦种下,很快就生根发芽。公司内部,大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摄影培训和员工影展,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都特别高。

  而且,我们还交了很多专业摄影师朋友。在长城上,还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摄影展。

  随着我们对摄影文化的了解,加上徕卡的合作,我们坚定选择了人文影像的方向。并下定决心,在手机上做出原汁原味的徕卡影像。

  这个决心并不好下。目前手机上的主流风格,色彩偏鲜艳,虽然有点假,但第一眼确实好看。徕卡影调,很有人文感,乍一看,不那么讨喜。万一大众用户不认可,怎么办呢?

  我们和徕卡反复商量,最后,我们建议:在做好经典徕卡影调的基础上,再为大众用户设计一套“徕卡生动”。徕卡非常惊讶,小米集团居然有这样的决心,愿意花两倍的研发投入来做好一部手机的影像,他们欣然接受了。

  首款搭载徕卡双画质的手机,小米12S Ultra,发布后效果相当好,大众用户喜欢,摄影师也特别喜欢。

  我记得,一个摄影师朋友,看样片的第一眼,就竖起了大拇指,他真的没想到手机可以拍出这样的质感,说:“这款手机太牛了,这真徕卡!”后来,我们干脆把这句话做成了海报上的广告词。

  这个产品特别火,但在立项的时候,居然被我拍死了两次。认真学习摄影之后,我才真正懂了摄影爱好者的想法,第三次立项,毫不犹豫就支持了。同一个产品,认知转变后,决策完全不同。

  两代Ultra产品的发布,让小米影像在大众用户和专业摄影圈层,都有了很好的口碑。

  小米13口碑和销量都非常不错,但研发过程中两次差点夭折,我给大家说说背后的故事。

  小米12和12S连续两代不达预期,亏损非常严重,小米13要不要继续做小屏,争论非常激烈,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反对。

  做小屏旗舰的确特别难。用户要的不仅仅是小尺寸手感,还必须是一款没有短板、没有阉割的全能旗舰。要在小尺寸机身里,塞进全能旗舰的所有功能,达到全能旗舰的体验,这对研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难的是,就算你做到了,成本也很高,用户未必买单,因为小尺寸手机看起来就不如大屏手机显得值钱。

  我理解大家的各种纠结,但我依然认为:手感是最重要的用户体验,虽然不在参数表上,也很难说清楚好在哪里,但用户一上手,就能立刻体会到。

  我们研发团队背水一战,迸发了超强战斗力。在去年疫情期间,大家为了不耽误进度,吃住在办公室,过上了“军训”式的集体生活。

  哪怕小米13体验如此出色,同事们还是信心不足。前两代我们损失惨重,大家有点怕了,假如这一代再输,又亏几亿,甚至十几亿,我们扛得住吗?还有,同行在这个价位都是大屏,参数看起来很猛,我们真的打得过吗?

  讨论会上,气氛比第一次还要压抑。这个时候,我也不能乱拍板,只能找大家做工作,反复说服:做高端一定要有耐心,用户认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确比我们想象得长。还有,目前的市场是高度同质化竞争,用户需要一款独特的产品。大家看到我这么坚持,最后就同意了。

  有米粉开玩笑说,“小米旗舰,买双不买单”,他们一定等小米14,坚决不买小米13。这个玩笑,让我们脆弱的神经又吓了一跳。

  结果呢?谁也没想到,口碑和销量双丰收。米粉朋友们都说,这是小米的“十三香”。

  我们连续做了三代小屏旗舰,巨大的决心、投入和耐心,才收获了今天小米13的成功。这个成功实属不易,小米13成了我们“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的代表作。

  这就是我们总结的高端产品设计三原则:“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融合”。

  小米高端探索之路,三年多时间,上百亿的投入,几万人的共同努力,历经跌宕起伏,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突破。在这场高端战役中,哪怕任何一点微小的成功,都非常不容易,背后都是认知的改变和突破。

  在武大的求学生涯,让我建立了梦想,并学会了把梦想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在金山的创业历程,让我完成了从程序员到管理者的蜕变。创办小米集团,一个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愿景,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让我的梦想开始逐步走进现实。

  人是科技的原点,小米集团的科技探索,不仅要对人类现在的生活有价值,更要对人类未来的创造、进步和发展有价值。所以,我们着眼长期价值,坚持长期投入。

  在探索科技的过程中,我们会遵从如下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

  小米集团已经布局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未来5年,技术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

  软件硬件深度融合,是我们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AI是未来的生产力,必须、也必然要全面赋能,也是小米集团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我们把它写成一个公式:(软件×硬件)AI。

  小米集团很早就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布局。从2016年组建第一支视觉AI团队,到今年4月第一时间成立专职大模型团队。7年,6次扩展,小米集团人工智能团队已经有3000多人了。逐步建立了视觉、语音、声学、知识图谱、NLP、机器学习、多模态等AI技术能力。

  小爱同学接入大模型、开启邀请测试:小爱同学目前拥有1.1亿月活用户,为了让大家能更快地体验到大模型技术,小米集团对小爱同学升级大模型,并开启邀请测试。

  与其他公司不同,小米集团大模型技术的主力突破方向为轻量化、本地部署。让用户既可以拥有数据安全,又可以拥有大模型的先进生产力。

  目前,我们已经在手机端跑通了Demo,手机端侧大模型部分场景效果媲美云端。

  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只有坚定的梦想和脚踏实地的成长,我们才能为这个世界展开最美好的想象,才能描绘这个时代最壮丽的画卷。成长,步履不停地成长。这就是我们给时代的最好答案。

  启明星 启明创投投资企业小米集团连续第四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升至第266位

  启明创投成立于2006年,先后在上海、北京、苏州、香港,西雅图、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设立办公室。

  目前,启明创投旗下管理11只美元基金,7只人民币基金,已募管理资产总额达到95亿美元。自成立至今,专注于投资科技及消费(Technology and Consumer, T&C)、医疗健康(Healthcare)等行业早期和成长期的优秀企业。

  截至目前,启明创投已投资超过530家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其中有超过200家分别在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香港交易所,上交所及深交所等交易所上市,及合并等退出,有70多家企业成为行业公认的独角兽和超级独角兽企业。